中越跨境电商物流成本高的原因是什么?

2025-10-20

 

 

#中越跨境电商物流#‍中越跨境电商物流综合成本约为国内电商物流的 2.5-3 倍,这一差距的形成并非单一因素导致,而是源于运输链路、通关流程、本地化服务、风险对冲等多环节的成本叠加。结合跨境电商物流 “境内运输 — 口岸通关 — 境外配送” 的全链路特性,可将成本高企的原因拆解为以下四大核心维度:​

一、运输链路的 “低效化” 与 “重复化” 成本​

运输环节是跨境电商物流成本的核心构成部分,而中越间运输链路的衔接断点与低效运作,直接推高了成本。​

从陆路运输来看,越南境内基础设施的不均衡是关键痛点。尽管中越核心口岸(如友谊关、东兴)已通高速公路,但越南境内二级及以下公路占比超 60%,偏远省份(如中部广义省、南部湄公河三角洲地区)的乡村路段路况差,不仅导致货车行驶速度降低(平均时速比中国境内低 30%-40%),还增加了车辆损耗与燃油消耗 —— 据测算,从胡志明市向南部乡村配送包裹,因路况问题产生的额外燃油与车辆维护成本约占该段运输费用的 25%。更关键的是,中越铁路 “轨距差异”(中国标准轨 vs 越南米轨)导致货物需在凭祥、河口等口岸进行 “换轨转运”,单次转运需投入专用设备与人力,耗时 4-6 小时的同时,还需支付每吨 15-20 美元的转运费,对于时效性要求高的 3C、服饰类电商包裹,部分企业为规避转运延误,不得不选择成本更高的公路运输(公路运费比铁路高 40%-60%)。​

此外,越南境内仓储资源的 “集中化” 加剧了二次运输成本。越南 80% 的现代化智能仓储集中在胡志明市与河内,中部、南部沿海地区仓储匮乏,跨境电商货物抵达枢纽城市后,需通过小型货车二次调拨至目的地,例如从河内向中部岘港调拨包裹,二次运输成本约占总运输成本的 18%-22%,且调拨过程中因装卸次数增加,还可能产生额外的货物破损赔偿成本(破损率 5%-8%)。​

二、通关流程的 “非标准化” 与 “合规性” 成本​

中越两国在跨境电商监管政策与通关流程上的差异,催生了大量合规性成本与时间成本,间接推高物流总成本。​

一方面,政策调整与合规要求增加企业额外投入。越南自 2023 年起频繁更新《跨境电商平台运营规范》,要求境外电商平台(含中国平台)在越南设立本地分支机构,并提交商品溯源信息(生产地、质检报告等)。为满足这一要求,中国电商企业需在越南租赁办公场地、招聘本地员工,单家企业年均投入约 10-15 万美元;同时,越南对电子产品、化妆品等跨境商品实施动态关税调整(如 2024 年手机进口关税从 10% 上调至 15%),企业需重新核算成本,部分商品为维持利润不得不提高物流报价,将关税成本转嫁至物流环节。​

另一方面,通关流程的 “人工化” 与 “单据冗余” 增加时间与人力成本。尽管中越已推行 “单一窗口” 通关,但部分口岸(如广西龙邦、云南天保)仍依赖人工核验,例如越南海关对食品类包裹要求提供纸质版检疫证明,企业需额外花费人力制作、传递单据,单票包裹的单据处理成本约 2-5 美元;中国一侧对越南生鲜产品(榴莲、山竹)的现场抽样检测,在高峰期(如水果旺季)周期从 12 小时延长至 24 小时,为避免生鲜变质,企业需采用冷链运输(冷链成本比普通运输高 80%-100%),且滞港期间产生的仓储费(日均每立方米 5-8 美元)进一步叠加成本。此外,两国对 “个人自用” 与 “商业用途” 包裹的界定差异,导致部分企业因申报不当面临罚款(单次罚款金额约 100-500 美元),这类合规风险成本也间接计入物流总成本。​

三、本地化服务的 “适配性不足” 与 “溢价” 成本​

跨境电商物流的 “最后一公里” 配送依赖本地化服务,而越南本土物流网络的短板与中国企业的本地化能力不足,催生了高额的服务溢价成本。​

从配送网络来看,越南乡镇及农村地区的配送点密度极低 —— 南部湄公河三角洲地区平均每 50 平方公里仅 1 个配送站点,远低于中国 “村村通快递” 的密度(平均每 5 平方公里 1 个站点)。为覆盖偏远地区,物流企业需与当地小型代理合作,代理服务费约占末端配送成本的 30%-40%,且乡镇配送费比城市高 50%-80%(例如河内市区配送费约 2 美元 / 件,周边乡镇则需 3-3.6 美元 / 件)。同时,中国物流企业(如顺丰、京东物流)在越南的本地化团队规模较小,语言沟通不畅导致的错送、漏送率达 3%-5%,企业需投入额外人力处理客诉与二次配送,单票二次配送成本约 5-8 美元,而越南本土企业(GHN、GHTK)的错送率仅 1%-2%,成本优势显著。​

此外,“退换货链路不通” 导致的逆向物流成本极高。越南消费者退回的商品需从越南运回中国口岸,再重新办理进口通关,全程物流成本占商品价值的 20%-30%(例如一件价值 50 美元的服饰,退换货物流成本约 10-15 美元),且耗时 7-10 天。部分中小电商企业为降低风险,选择放弃售后服务,或通过提高正向物流报价分摊逆向成本,进一步推高整体物流费用。​

四、风险对冲与 “隐性” 成本​

中越跨境电商物流面临的汇率波动、供应链中断、治安风险等,迫使企业投入额外成本进行风险对冲,形成隐性成本叠加。​

汇率波动是不可忽视的成本因素。2024 年越南盾对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达 4.2%,物流企业在结算时需承担汇率损失,为规避风险,部分企业选择通过金融工具(如远期结售汇)对冲,这一操作会产生约 1%-3% 的手续费成本;同时,越南部分口岸存在 “代理服务费”(约为货物价值的 1%-2%),这类未公开的隐性费用虽单次金额不高,但累积后占比显著 —— 以年交易额 1000 万美元的电商企业为例,年均代理服务费支出约 10-20 万美元。​

供应链中断与治安风险也增加额外成本。越南雨季(每年 5-10 月)常导致湄公河内河运输中断,2024 年因水位上涨中断 3 次,企业需临时改用公路运输,单次应急运输成本比常规内河运输高 60%-80%;边境路段的地质灾害(如山体滑坡)导致陆路延误,企业需支付滞港费与客户违约金(单次违约金约为订单金额的 5%-10%)。此外,越南部分地区的货物盗窃风险(2024 年包裹丢失率 1.2%),迫使企业为高价值商品(如 3C 产品)购买货运保险,保险费用约占货物价值的 2%-3%,进一步推高物流成本。​

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

在线咨询
联系电话

13566779903